针对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4684089U的中国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集遗体冷藏和火化于一体的棺材,上述发明专利提供的棺材在火化棺的侧壁上设有连通火化棺内部的制冷口,制冷机的交换口可拆卸的对接在火化棺的制冷口上,上述设计的棺材中存在冷气可能因阻力过大或在制冷机进风口吸力作用的影响下而无法到达火化棺的另一端的问题,因而降温不全面。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现提供一种集遗体冷藏和火化棺功能于一体的棺材,旨在将冰棺和火化棺的作用合为一体,并在火化棺内实现降温更为全面的制冷冷藏。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集遗体冷藏和火化棺功能于一体的棺材,包括用于火化的火化棺和与火化棺相匹配的棺盖,具有这样的特征,棺盖的一端的底部设有与制冷机的送风口配合的进风口,棺盖的底部设有一风道,风道的一端贯穿棺盖的内壁并且与进风口可拆卸式连接,风道的另一端沿棺盖的纵向方向向棺盖的另一端延伸,棺盖上设有用于瞻仰遗容的瞻仰窗,瞻仰窗由透明材料制成,火化棺的一端设有与制冷机的回风口配合的开口。
上述的集遗体冷藏和火化棺功能于一体的棺材,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棺材还包括用于保持火化棺的完整性的堵板。
上述的集遗体冷藏和火化棺功能于一体的棺材,还具有这样的特征,火化棺的内壁上设有保温防水层,并且,棺盖的顶部设有保温层。
上述的集遗体冷藏和火化棺功能于一体的棺材,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棺盖的底部四周设有用于将火化棺和棺盖密封连接的密封条。
上述的集遗体冷藏和火化棺功能于一体的棺材,还具有这样的特征,瞻仰窗为双层中空式结构。
上述的集遗体冷藏和火化棺功能于一体的棺材,还具有这样的特征,风道由透明材料制成。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棺材集遗体冷藏和火化于一体,遗体一开始就停放在火化棺中,无需再次搬动,干净、卫生,使得亲属和从业人员减少与细菌的接触,降低被传染的风险;同时,风道的设计也可以实现冷气的“圆”形循环,使降温更为全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集遗体冷藏和火化棺功能于一体的棺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火化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棺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集遗体冷藏和火化棺功能于一体的棺材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中:1、火化棺;11、保温防水层;12、开口;2、棺盖;21、进风口;22、风道;23、保温层;24、瞻仰窗;3、制冷机;31、出风口;32、回风口;4、堵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集遗体冷藏和火化棺功能于一体的棺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火化棺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棺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堵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集遗体冷藏和火化棺功能于一体的棺材,包括用于火化的火化棺1和与火化棺1相匹配的棺盖2,棺盖2的一端的底部设有一与制冷机3的送风口31配合的进风口21,并且,棺盖2的底部设有一风道22,风道22的一端贯穿棺盖2的内壁并且与进风口21可拆卸式连接,风道22的另一端沿棺盖2向棺盖2的另一端延伸,本实施例中风道22由透明材料制成;棺盖2上设有用于瞻仰遗容的瞻仰窗24,瞻仰窗24由透明材料制成,具体的,瞻仰窗24为双层中空式结构,中空式结构的瞻仰窗利用中空保温原理可以良好的保持火化棺1内的低温环境,本实施例中瞻仰窗24的中空结构密封良好,防止透明的瞻仰窗24因内、外温差的原因造成中空夹层起雾,影响瞻仰窗24的透明度,火化棺1的一端设有与制冷机3的回风口32配合的开口12。
同时,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棺材中的棺盖2的底部四周设有用于将火化棺1和棺盖2密封连接的密封条(图中未显示),防止火化棺1内的冷气外漏。
此外,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堵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棺材中还包括堵板4,堵板4用于将制冷机3移走后封堵火化棺1的开口12,以保持火化棺1的完整性。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集遗体冷藏和火化棺功能于一体的棺材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制冷机3的出风口31吹出的冷气完全引到棺盖2底部的风道22里,通过风道22直接到达火化棺1的另一端,再利用制冷机3的回风口32的吸力作用,将风道22吹出的冷气通过棺盖2与遗体之间的缝隙回流到制冷机3内,从而使冷气形成“圆”形循环,解决原技术降温不全面的问题。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